缔造了3家世界500强的稻盛和夫认为,创新不是个孤立的词汇。只有把创新持续融入企业的战略和管理,融入人才培养和执行层面,才能不断实现增长。
比尔盖茨、乔布斯到贝佐斯等企业家,都曾构建类似的创新体系。
1月底,汉能科技创新大会上,创始人李河君同样将去年汉能获得行业第一和销量爆发式增长,归因于创新体系的推动。当时,汉能发布了《产品研发创新基本法则-产品研发创新21条》,归纳了自己的创新方法论。
他相信,2018年逆周期增长的汉能,还将在未来3到5年实现几何级增长,成为如Google、苹果一样的指数型组织。
跃入指数型组织:伟大企业如何诞生
对多数企业而言,业绩10倍增长实数不易。亚马逊营收规模增长9倍,历时3年;YouTube直播规模增长10倍,历时3年;阿里云全球市场份额增长12倍历时5年。
从2018年开始,汉能业务呈现爆发式增长。去年年中财报显示,汉能薄膜发电在2018年上半年收入204.15亿港元,利润同比增长了30倍。
在世界制造业增速整体放缓,经济结构转型的形势下,企业发展面临挑战。李河君用“逆周期增长”形容汉能的成绩。
“什么是逆周期?就是一般企业不好时,大经济形势不好时,你却很好。”他认为,伟大的企业,都会经历这样的过程。
2016年,世界经济增速放缓。而Google母公司Alphabet第四季同比增长24%,而亚马逊的营收则达1280亿美元,同比增长25%。2018年,全球手机销量陷入停滞之际,华为消费者业务营收增长了50%。
这些企业还有一个共同的名字,指数型组织。谷歌仅6年时间就甩开了其他搜索引擎,估值达230亿美元,早期亚马逊的扩张速度,远超过同期电商平台。
相比同行,他们实现了影响力、产出不成比例的大幅增长。而原因在于,他们都具有极为突出的技术创新优势。
前伦敦商学院教授加里?哈默认为,这些世界级公司能够持续创新,在于他们能够通过技术、组织、人员管理形成完整的创新体系。
伟大的企业往往都具备这个特点。马化腾将腾讯式创新总结为“小步快跑,试错迭代”,比尔盖茨为微软制定“创新二次方”管理体系。有了这些方法论,他们得以实现技术、管理等各方面的创新。
“数据证明汉能进入爆发式增长的时代,企业将在未来3-5年形成几何级增长。”李河君认为,实现逆周期增长、产品供不应求的汉能,已经成为真正的指数型组织。
汉能创新方法论: 30万件专利的信心之源
李河君的信心,源自汉能强大的创新能力与技术优势。
汉能总部,有一面近50米长的专利墙,墙面挂满木质匾牌的认证书。李河君透露,汉能专利将在2022年突破30万件。如果目标实现,那么汉能的专利数相当于苹果、谷歌或华为专利数的五倍。
对汉能而言,这样的专利认证已是常态。据悉,2018年汉能在全球范围申请专利认证超万件,新增申请专利每天超过30件,每月约1000件。汉能在北京一个月申请的专利数一度占到总量的40%。
2018年,汉能的薄膜太阳能(3.60 8.76%,诊股)组件转换效率再创新高。中国可再生能源学术大会上发布的中国最高电池转换效率纪录中,汉能独占4项。
技术的优势,得益于一套有效的方法路径。多年的创新实践中,汉能已经形成了覆盖战略、研发、技术、管理、人员培养多个维度的创新体系。
此次全球科技创新大会上,汉能发布了《产品研发创新基本法则-产品研发创新21条》,对多年实践中的创新经验进行梳理。
汉能把“用薄膜太阳能改变世界”的宗旨,作为创新目标。创新思想中,汉能强调以“客户为核心”,提出“把简单留给客户,把复杂留给自己”。
为保障用户体验,汉能要求研发人员对视觉、嗅觉、听觉、触觉、质量、易用性、价格、稳定性、功能、回报周期、服务等众多维度进行分解,打造极致的产品。
在人才培养上,汉能投入了巨大的精力。收购海外企业后,他们最大程度保留原有的核心人才;解决生产线问题后,将自有团队送往海外长期受训。此外,汉能还与北大等顶级高校达成合作战略,实现人才输送。李河君透露,汉能内部制定了“三个1000”指标,团队要有1000名科学家、1000名管理精英和1000名销售精英,以此确保人才素质和结构的优化。
汉能还推出《应用产品立项、开发及上市运营管理办法》与《试错项目管理办法》这样的内部制度,为创新提供执行、管理层面的保障。
不难看出,从企业战略目标、研发细节、人才培养到组织管理,汉能都有着极为清晰的思路。
创新助力汉能愿景:万物发电不再遥远
经济学家张维迎曾说:“创新就是把一个想法,变成一个市场。”无论苹果、微软还是汉能,都在通过自己的创新体系,将一个新兴的产业机会,拓展成了广袤的市场。
微软通过“创新二次方”,实现“让每张桌子上都有一台个人电脑”;苹果强调基于客户的技术创新体系,并借助3.5英寸的屏幕开启移动互联时代;而汉能也在用同样的方式,创造了一个新的行业??移动能源行业。
如今,汉能在建筑、出行、航空航天乃至消费终端不断破壁,引发变革。
2017年8月,奥迪与汉能联手打造太阳能全景车顶;次年9月,日本Forest Group集团向汉能购买9亿元的汉瓦订单,用于住宅建筑;随后,波音采用汉能产品推出太阳能无人机;美国航空局(NASA)也抛来橄榄枝。
去年,淄博汉能薄膜太阳能产业园已经接到了12亿元的意向订单,包括汉路、汉墙、汉瓦、汉伞、汉纸、发电背包等覆盖“住、用、行”场景的终端产品。
这些场景的价值亟待挖掘。无人机市场在未来十年的产值将超过4000亿美元,新能源汽车市场产值同样突破千亿。
埃森哲调研机构公开的数据报告显示,薄膜太阳能产品仍处于供不应求的蓝海市场。预计到2020年,全球可开发市场将达到114万亿的体量,而中国的规模将超过20万亿。
“20万亿,相当于中国全部汽车工业的3到5倍,相当于苹果、华为、三星在中国竞争的国内手机市场的10倍!”李河君介绍,5年内,汉能在这个市场中还没有竞争对手。
他认为,移动能源大规模代替传统能源的时代,已经到来。“不久的将来,太阳能发电将无处不在,万物发电将变为现实。”
杰里米?里夫金在《第三次工业革命》中提出,新的通信技术和新的能源系统将再次结合起来。在移动互联网掀起信息获取、生活方式的巨大变革后,能源领域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。
未来,新能源汽车、飞机、家庭的屋顶乃至人们的手机、背包、衣服,将构成一个万物发电的移动能源网络。而在薄膜技术上占据优势的中国,将成为变革的引领者。
期间,汉能的研发投入超过百亿,经历漫长的等待,遭遇光伏市场的起落与外界不解的目光。
李河君认为,汉能能够坚持下来,并实现逆周期增长,得益于企业家精神的助力。
“企业家精神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,它包含:大品格、大智慧(3.36 0.90%,诊股)、大气魄、大眼光、大历练、大担当、大坚韧、大爱心、大胸怀、知大运。”
逆境的磨练,长远的目光,家国的责任感,冒险的勇气……这些精神动力,让汉能在多年间发现机遇,创造新的需求,并一手打造了一个新兴的行业。
2018年,汉能在《亚洲品牌500强》中,荣登清洁能源品牌排名首位,品牌价值约962亿元人民币。在中国,汉能有望成为国内首个品牌价值过千亿的新能源企业。
硅谷投资人彼得?蒂尔在《从0到1》提到:只要公司创新,创业就还没结束,一旦创新停止,创业就结束了。
对汉能而言,创新不会结束,迈向一家伟大企业的步伐,不会停歇。
责编:admin